藝術北京如何用十年長成強勢品牌
發(fā)布時間:2015-05-06 15:14:40 點擊次數:4888

2015藝術北京

設計北京館

藝凱旋畫廊展出的達明赫斯特作品

展位:C4 空間站

藝術北京現場
4月30日的VIP之夜,似乎成為了藝術北京博覽會每年與“五一”假期達成的協(xié)議,到了今年的第十屆,這個默契依然在。每項事業(yè)到了第十年的時候,都會被寄予更多的期待,這首個兩位數的年頭也被賦予了承前啟后的意義。面對在幾年前幾乎就已經做到了成為在北京地區(qū)一家獨大的藝術博覽會之后,藝術北京面對的更多是如何更細節(jié)化地完善自己和如何來更務實地將本土化做到極致,努力來匹配北京這座城市所體現的博大與包容。
預料之外的火爆
承載了太多對于第十屆的關注與期待,2015年藝術北京在4月30日如約而至,本屆VIP開幕當晚的人群數字達到1.4萬人次左右,這讓一直不愁停車的農展館車位都有些吃緊。今年的VIP預展之夜真的很熱鬧,幾步一熟人,停停走走寒暄打招呼都是常事。很多人都抱定了后兩天趁人少再來細看的念頭,以輕松的心態(tài)來體驗VIP之夜。這么多的人會不會降低了真正藏家的觀看體驗?當然不會,在官方VIP入場時間18時之前,還有一場16時開始的專門針對藏家較為低調的VVIP專場,當天多數成交便是在這個時段完成的。
而隨后三天的公眾開放日,從11時就排起了長龍,令人驚訝的是,連續(xù)兩日還沒到中午入場的票就賣光了,主辦方不得不加印了許多,甚至在最后一天臨三個小時就要撤展的時候,入口處依然有等待買票的觀眾排著長隊,門口轉悠的黃牛們也多是向參展商們求卡求票,而不是像往年印象中的便宜處理。
面對預料之外的火爆,本屆新加入的藝術北京執(zhí)行總監(jiān)李孟夏表示出了抑制不住的驚喜,但他就該狀況的成因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藝術北京固然有九年的口碑與良性積累,但這不足以成為新加入的自己和執(zhí)行團隊所倚仗的靠山,連續(xù)舉辦九年而且每屆都在一點點地進步,這固然有其輻射的效應,但還遠遠沒到任由它自然而然地在公眾和社會層面以及專業(yè)的藝術領域傳播,并形成越來越強的影響力的時候。
相比其他各個行業(yè),藝術行業(yè)的起步最晚,推動它的發(fā)展格外重要。李孟夏一直強調,在現階段藝術北京成為一個強勢藝術品牌的必要性,必須通過主辦方和執(zhí)行團隊的努力和主動意愿,將藝術北京的公眾影響力做到極致。自己多年的媒體資源與經驗也在本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許多業(yè)內與大眾設計時尚類在展前的推廣,還有大量藝術設計類的自媒體賬號、官方媒體賬號進行的鋪天蓋地的報道,都是此次觀展人數達到新高的重要原因。
首度亮相的設計北京
然而談及李孟夏的上任與本次藝術北京超乎以往的觀眾量,就不得不提李孟夏親自參與打造、今年首次亮相的“設計北京”。“設計館”是藝術北京總監(jiān)董夢陽多年的心愿,而本屆他也找到了最合適的人選來為他完成——李孟夏。
本屆設計館的首次亮相是以一場“The aesthetic of everyday objects 中國日常生活美學設計展”作為主打,從衣、食、住、行四個不同部分展開發(fā)揮。而除了本土參展商之外,還有來自英國、法國、葡萄牙、韓國等國的生活設計產品,顯得格外的國際化與時尚化。
李孟夏認為,作為本身屬性就是一個窄眾群體的藝術圈,若要尋求發(fā)展避免自娛自樂和閉門造車,務必要從別的行業(yè)引流進來,而時尚圈和設計圈當屬首選,二者都是從藝術圈里找尋靈感,而更貼近地從生活出發(fā),也使得它們具有更多親民的特質而有了大量的人群基數。
在經典館,北京商報社攜旗下新聞大廈藝術館繼去年攜手俄羅斯著名收藏機構ART. Surprise收藏協(xié)會與專業(yè)經營歐洲經典油畫的哈格曼畫廊策劃的“重溫經典”專題展之后,本次帶來了兩位青年超寫實畫家周松和宋宇的數件力作;當代館今年有14家來自中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的新晉藝術機構;而場外區(qū)域除了延續(xù)去年的公共雕塑,還在VIP當夜呈現了一場與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合作的數字媒體藝術投影表演。
一路相隨的參展商
在走訪各個參展商時,他們也紛紛對于第十屆藝術北京的新面貌發(fā)表了自己看法。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看來,博覽會做得越好,展商也會提升自身水準,在藝術家選擇上會做一些調整。玉蘭堂負責人伍勁認為,藝術北京的成熟是主辦方和參展商的共同成長。隨著博覽會品質的提升,玉蘭堂在現場銷售、維護客戶關系方面已經很有經驗了。堅持參加藝術北京,主要還是比較看好國內市場,尤其是北京市場。北京保利拍賣執(zhí)行董事趙旭表示,他們只參加藝術北京這一個博覽會。本屆藝術北京將參展規(guī)模擴大到三個展廳,已經跟保利預展的規(guī)模差不多了,就他的感覺,關注藝術北京的人越來越多,希望能夠共同做好這個平臺。
經歷了十年歷程,藝術北京已經從最初相對單純的藝術服務平臺,成為一個在社會層面有著越來越大公眾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正如董夢陽所講的那樣,藝術北京要像火箭一樣,一級一級地往前推進,接下來曾擔任東京藝術博覽會執(zhí)行總監(jiān)的金島隆弘也會加入藝術北京的團隊,他對亞洲區(qū)藝術市場有著深入見地和資源經驗,新血液的加入會使藝術北京更加包容與博大,“立足本土,完整亞洲”是董夢陽、李孟夏和他們的團隊努力的方向。隨著今年設計館的首次亮相,也許將來我們會看到例如影像館等更多的細分,一個新的門類便代表了一類新的人群。十年之后,迎接藝術北京的是怎樣的發(fā)展,我們拭目以待。 北京商報記者 周曉 徐磊/文 張笑嫣/攝
數據
2.5萬平方米
今年藝術北京博覽會整體展出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
140多家
來自世界各地140多家畫廊和機構都帶來了他們最精彩的作品
4大版塊
由當代館、經典館、設計館和ART PARK公共藝術區(qū)4大部分組成
8萬人次
參觀突破8萬人次
10家
10家以上參展商帶來作品全部售罄,98%的參展商均有交易
10萬-20萬元人民幣
成交作品均價為10萬-20萬人民幣的作品占比60%
11場
博覽會提供了豐富的公共教育項目,11場不同主題論壇場場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