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4-06-06 - 2014-07-06
展覽城市:廣東 - 深圳
展覽地點:羅湖美術館
參展人員:林海容 龐茂琨 資雋雍 蘇新平 張釗瀛 田琦 方力鈞 張琳等
展覽介紹
在上個世紀中期之后,后現(xiàn)代藝術和全球化的進程一起開始擺脫它所有的限制,經(jīng)濟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展,藝術也打破所有的界限開始任意馳騁。藝術史,藝術現(xiàn)象的劇烈變化及藝術語言的快速豐富,造就了藝術這門學科的日新月異,而這種變化極大的影響了藝術教育這個本體。西方的學院藝術教育已開始向觀念化并軌,而中國的學院藝術教育目前依然沿襲傳統(tǒng)的藝術分科及技能教育。在藝術媒介的運用如此豐富的今天,傳統(tǒng)的媒介分科教學是否還具有代表性和對藝術的概括性,傳統(tǒng)媒介延伸出的美學是否能完全對應現(xiàn)在的藝術現(xiàn)象。我們在這里以藝術教育為引,以類別豐富的藝術作品為面,來共同思考藝術教育以及新的藝術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中的變化。
在此次展覽中,策展人邀請了三位分別代表著不同藝術教育體系的教育者兼藝術家。蘇新平是扎實的北方教育體系中央美術學院的代表,而龐茂琨所在的四川美術學院如同所在地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般的黃桷坪,散發(fā)著混雜的自由意志以及多種的選擇,而方力鈞則是一個游離于傳統(tǒng)學院體制的在野藝術家。這三位藝術家由于其自身所在體系及環(huán)境的不同,發(fā)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學主張。
在另一方面,此次展覽中作為學生的年輕藝術家的探索也值得關注。資雋雍作品中將某些形象重新解析并組合形成了新的金屬時代的繁華欲望奇觀。張琳、田琦在畫作中對“線”的運用,借用線這個物體本身所帶有的表述話語來為自己的作品糅合進更多的內(nèi)在意指。而張釗瀛運用多種物體及藝術媒介,用一種劇場化的形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同時也不乏潘泓鋼、林海容這些以一種相對純粹的藝術手法表達個人所留戀的一種情感。這種多樣的藝術面貌折射的不僅是表層的藝術語言的擴展,更深層次的是年輕藝術家在認知層面上,拓展了認知世界的視角和緯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思考我們周圍的“物”和“藝”。此時,藝術已不僅僅是一個表達情感和意志的簡單方式,而成為了認知、改變、創(chuàng)新自我的一種綜合行為。
此次展覽將于6月6號——7月6日在深圳的羅湖美術館展出,作為此次展覽的主辦方學院力量,以其自身對文化的關懷,用一種純粹的思維從學院藝術這個角度切入,為藝術這個理想國度的產(chǎn)物尋求了一種現(xiàn)實的注腳,并以其自身的思考來形成對于當下藝術的反照,形成了學院藝術與大眾連接的現(xiàn)場。
《奔波的人》 蘇新平 200×200cm 2010
《春》 方力鈞 250x360cm 2013
《寂寞漢南樹》 林海容 180CMX150CM 2012年
《鏡花緣之四》 龐茂琨 200×160cm 2014
《飄》 布上綜合材料 田琦 50cmx50cm 2012
《群像》 張琳 75X75 2013
《泰坦之宴》 張釗瀛 尺寸可變(約200CM乘300CM) 2013
《雅典娜的墮落基因》 資雋雍 200x200cm 2013年